毫米波雷达 第三篇


毫米波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续

前言

毫米波雷达第二篇进一步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内部构成,和基本测距原理。

本番将介绍毫米波雷达测速功能和方位角测定功能的基本原理。


速度测量

单一目标测速

毫米波雷达第一篇中,提到雷达具有对目标测速的能力加成,以及对目标微小移动的检测能力。

在FMCW雷达技术中,可以通过发射两次间隔为$T_c$的啁啾信号来获取速度信息。

对于两次反射来的信号,通过上一回说的FFT技术来提取其“调性”(中频频峰相位差)。

因为两次啁啾的时间间隔非常短,就算物体移动很快,在这段微小时间内的位移也不会很大,所以对应的中频频率差别可能小到无法分别。

不过此时它们的相位差将会出现巨大变化,哪怕目标运动速度很低,由此可以计算出速度。

在上一篇中,已经知道相位差:
$\phi = \frac{4\pi d}{\lambda}$

取其微分形式:
$\Delta \phi = \frac{4\pi v T_c}{\lambda}$

这里,假定两次啁啾期间物体运动了1mm(使用5mm波长), 那么相位差将有144°的巨大差异!

将$v$放在等式最左边,得到:
$v = \frac{\lambda \Delta \phi}{4 \pi T_c }$

由此求得目标速度。

然而,由于速度信息隐藏在相位中,就会带来一个问题:ambiguity(模糊性), 在关于ToF 番二 中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。

只有当$\left| \Delta \phi\right| < \pi$的时候,测得量才有正确的意义。

也就是说,速度$v$需要小于$\frac{\lambda}{4 T_c}$

用公式表达雷达能接受的最快运动速度:
$v_{max} = \frac{\lambda}{4 T_c}$

不过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求出目标速度,应该说是目标相对雷达平面移动的速度分量,是径向速度。


多目标测速

然而,这种方式无法应对相对雷达等距的两个以上目标的测速。因为若两个目标相对雷达距离相同,其各自回波延时也相同,因此中频信号中的相位信息会混叠在一起。

为此,人们想出其它的办法:

雷达发射更多的Chirp。

一组N个等时间隔的Chrips序列,被称为一个啁啾帧

假如有两个与雷达等距的目标A、B,它们的速度分别为$v_a$、$v_b$。

可以想象,中频信号在经过FFT后,会得到N个几乎在同一位置的波峰,但是每个峰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相位信息。

而每个相位信息都是A、B的相位角的融合。所以需要做的就是将N个相位角,恢复成两个相位角……

说起来有点儿绕,看图吧
从一组向量中恢复出两个独立的向量

怎么做呢?这时数学家又跑出来了,他们说:

把那组的向量塞进我的黑箱子,我的黑箱子就能还给你两个加数
我的黑箱子叫:“Doppler FFT多普勒-傅里叶变换

这波Doppler FFT操作之后,又会得到两个峰,分别是$\omega_A$和$\omega_B$。

由此得到两个物体分别的速度:
$\begin{cases}
v_A = \frac{\lambda \omega_A}{4\pi T_c}\\
v_B = \frac{\lambda \omega_B}{4\pi T_c}
\end{cases}$

Oh my lady gaga……

如果世间没有数学家,人类就得倒退回每天收集果子的时代,那该多美好呀……


测速分辨率

根据离散傅里叶变换理论可知,当两个离散频率$\omega_1$和$\omega_2$的差,大于$\frac{2\pi}{N}$ 时,就可以被分辨。

而$\Delta \omega = \frac{4\pi v T_c}{\lambda}$

又有 $v_{res} T_f = N T_c$

可以得到速度分辨率$v_{rev} = \frac{\lambda}{2T_f}$

既$\rightarrow$ 雷达速度分辨率与帧时间$T_f$成反比, 帧时间越短,速度分辨率越高。


方位角测定

原理

FMCW雷达可以在其水平面估计反射波角度。这是一种被称为 到达角(AoA) 检测的技
术。

AoA

让我想到UWB定位和最新的蓝牙定位技术,也用到了类似的技术。

要使用AoA,需要用到RX天线阵列。目标的反射回波,到达不同的RX天线时,会有一个空间上的距离差异,在中频信号经过FFT或者Doppler-FFT的时候,会看到不同。而这个不同包含了角度的信息。

以最简化的例子
双天线的角度估计

同一个目标回波到达两个RX天线的相位差:
$\Delta \Phi = \frac{2\pi \Delta d}{\lambda}$

根据几何, $\Delta d = l \sin(\theta)$,其中$l\rightarrow$天线间距。

因此得到到达角:
$\theta = sin^{-1}(\frac{\lambda \Delta \phi}{2\pi l})$

带入后会得到 $\theta = \sin(\theta)$的奇怪结果。这被称为非线性近似。

只有当$\theta$较小时,才会更加准确。


雷达视场 FoV

因为AoA使用相位测定, 所以依旧绕不开 $\left| \Delta \phi \right| < 180^\circ$ 的非模糊性问题。

由上面的公式,得到:
$\theta_{max} = \pm sin^{-1}(\frac{\lambda}{2l})$

例如, 如果天线之间间隔$l = \frac{\lambda}{2}$, 那么最大视场角度就是$\pm 90^\circ$


总结

通过三篇blog完整描述了毫米波雷达的特点、基本工作原理。

是一头雾水呢,还是一头雾水?

在后续的文章中,将进行实际的毫米波雷达开发和评估。

真实的毫米波雷达天线

敬请期待
to be continued…


文章作者: chopin1998@gmail.com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chopin1998@gmail.com !
评论
 上一篇
毫米波雷达 第四篇 毫米波雷达 第四篇
毫米波雷达的选型器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目前确定还是用国际大厂TI的芯片先练练手。 选择器件为 IWR6843 如前文所述,这是一颗集成式毫米波雷达SoC,主要技术特点: 60 - 64Ghz 连续调制,4GHz带宽 3TX 4RX Co
下一篇 
毫米波雷达 第二篇 毫米波雷达 第二篇
毫米波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前言在上一篇中介绍了雷达的基本概念 雷达系统发射电磁波信号 路径中的物体反射该电磁波 雷达系统处理和分析反射波,计算出目标的距离、速度和方位角等信息 本番将从更进一步展开毫米波雷达的工作细节。 再次声明,本人业余
  目录